拋磚引玉,帶頭發表才好。」
拋磚引玉之人可有講究,最好是那些文人能喊得出名的,也懂得自謙,不會倚仗文才,壓過與會者風頭之人。
景明帝對姚盛的話深以為然,轉頭詢問其他人,「可有愛卿愿當拋磚引玉之人?」
霎時,幾位文官面面相覷,最后一齊低下頭,避開皇帝的注視。
別開玩笑了!
同僚都坐在觀眾席,負責評比作品優劣,誰要是應下這位子,就是自貶身價,被放在與學子們相同的地位,往后該怎么在官場立足?
恰在這時,姚盛在旁喃喃,「這拋磚引玉之人,若是近期受人追捧,大獲好評之人,興許還能提高學生們參與詩會的興趣。」
幾位文官本彼此推託,聽聞此話,當即有人歡喜說道:「陛下,聽聞國子監最近來了一批學生,文才上佳,風頭正旺,不若請他們負責?」
妙呀!要是能讓那些學生趁勢漲漲名聲,四皇子不就有了提拔他們的理由?
文官們反應過來,一掃先前退卻姿態,接連上前,齊聲附議。
景明帝也有耳聞此事,確實是一時之選,「如此甚好。」
諸事有了章程,接著便是實行瑣事,自有景明帝與其他人張羅,姚盛只需適時提出建議,當能全身而退。
看準時機,他一蹭一蹭往后挪,最后溜回兄長身后,還不忘朝江簫笙眨了眨眼。
身旁人聲鼓譟,兩人趁著混亂交會過目光,又匆匆錯開──如今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。
##
生員買官進國子監,參考明代上馬納粟的紀錄,與《寓圃雜記》的內容
:監生五途
舊制,監生止有二途,歲貢、鄉貢是也。后增四十歲生員,又增上馬納粟,近增大臣勛戚子孫乞恩,共為五途。自此選期愈遠,仕路愈塞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