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家一直走的都是純臣路線,倒是沒有這樣的擔憂。但是喻老爺是大理寺卿,攝政王遇刺的事情一出,大理寺就忙翻了天。
自出事那日起,喻老爺幾乎就沒回過家。
有官職的幾位主子,也同樣忙得不見蹤影。
家里的女眷又為丈夫、兒子憂心著,一時間,倒也沒有什么人來造訪青葵院,自然也就無人發現楚風的存在。
喻清莜因為預感刺客的事情與楚風有關,所以那天回來時,沒有告訴家人刺客是沖她去的。
她只說在醉晚樓不巧碰上了匪徒,為了不被困殺在里面,自己出毒藥,秋月出彈弓,兩人合力毒死了匪徒,這才逃出生天。
雖然用彈弓殺死十幾名匪徒這件事,聽起來魔幻了些,但刺客確實是死于喻清莜的毒藥之下,喻家的人沒有懷疑她的說辭。
喻清莜只是一個內院女眷,他們怎么能想到,這樣窮兇極惡的匪徒,是來殺她的呢?
刺客已死,當日在醉晚樓的客人們,至今不知道刺客的目標到底是誰。
負責審判攝政王遇刺案的三司官員們,倒是知道了刺客是太后派出的。但是具體的知情人不是被楚風殺了,就是被他關在天牢里,不許人探視。
因此,即使是三司之人,也不知道太后派殺手埋伏在醉晚樓,到底是為了殺誰。
如今,這已經成為了一樁懸案。
不過也沒有多少人好奇這個答案了,因為所有人的目光都望著宮城的方向。
太后企圖在宮里圍殺攝政王,這件事情在京城掀起了驚濤駭浪。
攝政王的星辰衛,每日都會從天牢里拖出幾個人交由三司審理,牽扯出來的人也越來越多。
然而眾人驚訝地發現,所有被牽涉進案件的人,早就被星辰衛關在牢里了。
沒在牢里的,已經提前去見閻王了。
按理來說,無論什么案件,都應該是先交由三司審理,嫌犯要經過主審官批準之后再行逮捕關押。
可如今卻是完全反過來的。
星辰衛的人先行逮捕了一干人等,然后再每天從天牢中揪出幾個人交給三司。
證據口供一切都有,三司只需要核對證據是否符實,犯人是否屈打成招,其他什么都不用做。
人人都知道這樣不合規矩,但是沒有人,敢在這個時候跳出來,質疑程序不合法。
太后刺殺攝政王這件事情,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。
如今要審的,不過是哪些人參與進去了,哪些人沒參與。
楚風是先帝最疼愛的弟弟,幾乎是被當做兒子養大的,兄弟倆感情甚篤,完全沒有皇室兄弟之間常見的嫌隙。
先帝子嗣艱難,至四十歲時才有了當今,若不是楚風自小身患劇毒,先帝臨終前,根本不會把皇位傳給年僅三歲的兒子。
他曾幾度想要立楚風為皇太弟,但都被閣臣們以楚風的病情為由,阻攔了下去。
最后,先帝雖然傳位給了兒子,卻將楚風欽定為攝政親王,把皇室最大的暗衛營——星辰衛,也交給了楚風。
明眼人都看得出來,先帝更相信自己的親弟弟,他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提防和壓制后族。
不得不說,先帝是有幾分未卜先知之術的。
攝政王忙著收復河山的時候,太后只想著怎么搶奪眼前的一畝三分地。
她不在乎殺了攝政王,會不會導致諸侯割據的局面進一步加深,也不在乎已經被隱形占據出去的州郡,能不能收回來。
從她有記憶以來,大梁就是這樣一幅樣子:表面統一,實則分裂。
她進宮成為太子妃,又從太子妃成為皇后,再從皇后變成如今的太后,大梁依舊還是那個樣子。
沒有變得更好,也沒有變得更壞。
幾代人都扭轉不了的局面,她不相信靠著一個病歪歪的楚風就能改變。
她覺得,只要她的兒子成為無人掣肘的皇帝,她的孫子、重孫子繼續當這大梁的皇帝,就總有收復江山的一天。
這楚家的江山,只有她的子孫有資格、有能力統治。
天無二日,人無二主。
楚風他算什么東西?
他憑什么和自己的兒子平起平坐?
楚風必須死!
太后行事瘋狂,自以為十拿九穩,根本沒想過做什么遮掩。
如今證據確鑿,眾人不怕楚風挑戰程序正義,只怕他撂挑子不干。
沒有誰會去觸他的霉頭。
在這樣壓抑恐怖的氛圍之下,百官們有忙著審案的,有忙著撇清關系保命的,有忙著給小皇帝表忠心的……。
而把朝廷掀了個天翻地覆的攝政王本人,卻一直未曾露面。
有傳言說攝政王重傷難愈,已經快殯天了。
也有傳言說,攝政王重傷難愈,已經殯天了。
在傳言中死了八百回的楚風,此刻正好好地喝著藥,喝完后,客氣地道了聲謝。